中国艺术报 | 小得盈满,走向仲秋——记演员张龄心

发布时间:2024-04-08浏览次数:10

演员张龄心

  演员张龄心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96级明星班,她也许不是同学中最明艳的,不是最早被观众熟知的,但如同北国的秋天一样,姹紫嫣红中总有自己的清新与高远。

  在校园里,张龄心总是班里最逍遥的,不急于见组,也不急于拓展“人脉”;冬天,总是披着一件长长的大棉袄在走廊里练声,夏天则穿上当时流行的减肥裤,在操场跑圈。表演系的女孩子都怕长皱纹,不会轻易眯眼睛大笑,而张龄心则不管那些,高兴起来一拍大腿,笑得特别尽兴,特别有感染力,经常让人忘记她是个上海姑娘。

  其实,张龄心出身于艺术世家,爷爷是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张伐,代表作有《太太万岁》《夜店》等。也许是遗传基因和家学渊源,张龄心的五官和秉性与爷爷很相似,独有着北国女子的俊逸和洒脱。


一雷惊蛰 万事可期——在本色与角色中的通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重视演员的内在体验,他认为演员的技术(身体、声音、微表情等)为体验人物而服务,演员对器官的操纵需要方法和训练,但最纤细、最敏感的是人物下意识的情感,同时要准确无误地生出来。从本色的体验、类型的体验到性格的体验,一名演员创作的成熟大抵要经历这三个层次,一个角色活生生的、微妙的灵魂才能透露出来。

  张龄心最早因在电视剧《永不瞑目》中饰演郑文燕而被大家认识。青春、活泼、靓丽的角色和她初出茅庐时的外在气质非常接近,再加上自身语言特点,咬字和发音带点“娃娃音”,张龄心自然被定位成“非典型性小花旦”。

  刚出道,她参演了很多与自身气质相符的作品,如《流星蝴蝶剑》《金锁记》等,但似乎都反响平平,她在这些作品里似乎仅仅是完成镜头前的表演任务,角色与自我有时是间离的。直到2014年,她遇到了《父母爱情》中的成年江亚菲。

  张龄心曾提起过自己特别喜欢江亚菲这个角色,因为本人性格与角色有很多相似之处。角色与自我的契合对演员来说是一种幸福,如果演员在角色里没有找到自我或者失掉自我,那就会扼杀角色,使其失去活生生的情感。

  因为在角色中找到了自我,张龄心塑造的江亚菲十分真实鲜活。成年江亚菲在剧中后1/3处才出现,却撑起全剧后半程最爽利的看点。在这部剧中,张龄心的爽朗气质被激发出来。剧中,江亚菲是个军人,因为父亲是海岛的驻军司令员,有着天生的优越感,伶牙俐齿、得理不饶人;同时,她又是一个善良率真的女军官,嬉笑怒骂、好不快意,让观众在江德福的一众孩子中记住了江亚菲。她和饰演安杰的演员梅婷实际年龄相仿,但两人扮演的这对母女却成为经典。

  张龄心在江亚菲身上贡献了科班出身的表演功底。即使只有几句台词,但节奏和情绪把江亚菲的性格展现得非常生动,比少年时期的江亚菲处理得更真实、更可爱。如当江德华遭遇不公平的对待时,江亚菲主动介入,请江德华的两位继子——丁三样和丁四样吃饭,既打逻辑牌又打情感牌,这也是江亚菲的重场戏之一。从创作的角度来看,饭桌戏很难拍,全靠演员表演和对话来展现戏剧张力。这场戏中,扮演丁三样和丁四样的演员表演相对较为单一,几乎是江亚菲的独角戏,说到动情处声泪俱下,举起酒杯又豪爽强势,为姑姑强出头却让人心服口服。大段的独白层次丰富、情感细腻,镜头语言配合演员情绪也剪得非常流畅,感觉整场戏一气呵成,让观众看到了江亚菲与张龄心自在融合表演的最佳状态。


麦穗初盈 江河渐满——身体知觉雕塑类型角色

  随着《父母爱情》的热播,尽管江亚菲这个人物也引发一些争议,但张龄心终于摆脱了“小花旦”的束缚,逐渐走向演技派的成熟之路。她在电视剧《琅琊榜》中饰演的夏冬,就给很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作为捕快,夏冬的角色设定较为硬朗,因此表演上张龄心以克制和隐忍的方式表达人物。然而, 《琅琊榜》里群星闪耀,张龄心的光芒被掩盖了。

  幸好她等到了《骨语》中的夏萤。《骨语》是一部网剧,根据知名女法医王雪梅的工作经历改编,人物原型本身就是个性鲜明,具有典型西北高原的侠气和豪气。这部剧的整体叙事风格较为明快,视听语言节奏紧凑,每个案件持续3-4集,导演给人物增加了原生家庭创伤(母亲在自己少年生日时遇害身亡)和身体缺陷(听力下降)的线索,使角色的“精神生活”和“贯穿动作”的逻辑更为顺畅、契合,大女主的人物设定也十分干练飒爽,这些都符合网剧的传播特点和当代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剧中,张龄心塑造的夏萤非常沉稳、执着,甚至有点不合群,这样的角色不可能有大段的台词或丰富的情感表达,只以形体、行动和眼神等元素来塑造人物。

  由于张龄心从小学习花样游泳,又毕业于专业舞蹈院校,这些童子功使她对自己肢体的控制很有优势,也是她表演实践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她扮演的夏萤,身体始终保持挺拔的状态,很少有完全松弛的时候,隔着屏幕观众也能感受到人物的紧绷感。这种紧绷感既恰到好处地表现角色的职业特点,更是挖掘人物内心后精确的表达。


麦黄梅熟 自在从容——自我与角色的有机渗透

  自《骨语》之后,张龄心的创作渐入佳境,逐渐走向性格体验的阶段。

  电视剧《梦中那片海》前不久引发诸多关注,张龄心在其中饰演肖艳秋,是男主人公肖春生的姐姐。尽管戏份不多,但艳秋姐的隐忍、坚强是肖春生离不开的支撑,她成为了“国民姐姐”。剧中,肖艳秋和肖春生相依为命,每当肖春生倔强赌气的时候,肖艳秋为了开导、教育弟弟,总是佯装嗔怒又不失疼爱地拍一下弟弟的脑袋。这类表演细节的设计能非常生动地表现人物关系,恰如其分地表现姐姐对弟弟的爱,又不失姐弟间的关系分寸。最为网友称道的是,肖艳秋在火车站接受伤的弟弟回家这场戏。肖艳秋一看到坐在轮椅上的肖春生,目瞪口呆,直到弟弟喊一声“姐,我回来了”,肖艳秋一下子破防了,眼泪奔涌而出,极力抑制悲痛拥抱弟弟,但又竭力给弟弟安慰和鼓励:“我们回家,没事儿,姐姐在呢。”这短短不到两分钟的表演层次丰富、分寸准确,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该剧中的肖艳秋似乎有《父母爱情》里中年江亚菲的影子,但江亚菲很大程度是演员本色,张龄心使江亚菲服从了她本人的个性;而肖艳秋塑造过程则更成熟,是张龄心将自己的个性渗透于角色中,以展现新的角色人格。这新的人格是演员自己,因为有其自己个性的特质;同时又不是演员自己,因为其渗透过角色的特质。这便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演员与角色统一。

  《父母爱情》和《梦中那片海》是年代剧,演员在年代的氛围中完成自我与角色的融合。现代戏讲述的是当下的、观众身边的故事,角色和观众认知的距离更近。张龄心在电视剧《小满生活》中扮演侯元元,她脾气暴躁、敏感多疑,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对丈夫和孩子的在意和控制夸张到有点可笑,但她又一心扑在家庭,一旦发现丈夫被人惦记、孩子被人欺负,就像一头母狮子一样扑上去,不分青红皂白,一通撕咬。观众看着侯元元手撕“冯绿茶”、痛打“关霸凌”时,不仅感官炸裂的情感体验得以满足,更有评论说侯元元就是她们霸气的互联网“嘴替”,引发很多陪读妈妈心悬两头的煎熬。这类角色一般不容易讨观众的喜欢,但是张龄心在塑造侯元元时融汇许多自我的理解,表演层次感很丰富,使人物更接地气、更生动。

  演员的职业生涯势必会有自我的感性与类型化创作的理性相互交织的过程,任何过于理性的投射或不受限制的自我表达都无法呈现成熟的表演。演员表演是通过自身材料实行“移植”和“借用”的一种情感的概念。张龄心在《梦中那片海》和《小满生活》中的表演向观众证实了她的自我与角色间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自《永不瞑目》起,20年不疾不徐,无谓流量或奖项,按自己的节奏从青涩走向今天的麦熟梅黄,张龄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舒服的表演状态。“花未全开,月半圆”,也许“小得盈满”的状态是最可期待的,相信她会继续走向仲秋的丰收。



作者 | 沈嘉熠

来源 | 中国艺术报